【
智慧城市網 城市在線】城鎮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城市是現代化的重要載體。今年的省政府工作報告對推動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作出部署,把建設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作為重要任務。河南要著力增強經濟動能、激發治理活力、彰顯宜居魅力,推動城市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
河南城市發展亟待破解三個問題
近年來,河南將“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納入“十大戰略”之一高位推進,以鄭州都市圈建設為引領全面優化城鎮體系,縱深推進縣域經濟“三項改革”,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快速攀升,城市要素集聚、創新發展能力不斷提升,努力走出了一條生態、融合、適度、集約、高效的城市發展道路。同時,也面臨三方面現實挑戰。
從發展基礎看,河南省城鎮化率仍然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城鎮化率不夠高是河南省的一個突出特點,也是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木桶最短板”。2022年河南省城鎮化率達到57.07%,但比全國平均水平低了8.13個百分點,在全國31個省(區、市)中排名第25位,在中部六省中居于末位。如果長期繞不出這個圈、越不過這道坎、破不了這道題,河南省就難以爭先進位、振興崛起。
從驅動力量看,大中城市輻射帶動能力不夠強。鄭州國家中心城市的規模體量仍然偏小,在九大國家中心城市中僅高于西安,經濟首位度、國際化水平等關鍵指標不夠強,副中心城市洛陽、南陽仍在培育壯大中,區域引領帶動能力有待提升。市域經濟差異較大,高地不高、洼地仍存。頭部不強、腰桿不硬、底盤不穩,給河南省總量跨越和轉型升級帶來不利影響。
從體系能力看,城市系統治理仍應持續發力。城鎮化是一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過程,必須要有匹配的公共服務、高效的公共治理。從近年來城市災害事故看,部分城市全周期管理理念不夠牢固,基礎設施建設管理、
綜合應急救援等方面仍存在短板漏洞,多頭規劃、多頭審批、盲目施工、建而未用等問題仍然存在,風險治理體系仍有“欠賬”“空白”。
實現城市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
聚焦接續發展,加強國土空間科學規劃實施。要有長遠眼光,以前瞻30年的大視野、大格局,高起點、高標準抓規劃、定戰略,提升站位、拉高標桿。建立與常住人口掛鉤的公共服務資源配置機制,因地制宜構建多層次城鄉生活圈,引導居住、就業和公共服務設施均衡布局。加強國土空間規劃和土地政策銜接,統籌城市更新和全域土地綜合整治,協調促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
聚焦能級提升,加快中心城市提質升級。堅持規模質量雙提升,強化鄭州國家中心城市龍頭作用,強化樞紐開放、科技創新、教育文化、金融服務等功能,加快打造國家創新高地、先進制造業高地、開放高地、人才高地。推動鄭州都市圈一體化發展,增強洛陽、南陽副中心城市輻射帶動能力,深化區域協調聯動發展,強化區域發展多極支撐,提升中原城市的氣派、格局、境界、品位。
聚焦產業支撐,推動城市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把城市發展建立在多元合理的產業支撐之上,緊密結合自身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條件,明確城市功能和產業定位,因地制宜、科學落地,培育具有鮮明特色和較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實現區域產業鏈—人才鏈—空間鏈融合協調發展。
聚焦本質安全,深化城市治理共同體建設。加強城市管理統籌協調,推動城市運行“一網統管”,以數字化、智能化賦能城市治理現代化,提升城市管理執法質量,讓城市管理切實體現城市居民利益、反映城市居民愿望、增進城市居民福祉。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統籌發展與安全,加強城市各類風險綜合治理,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的動態平衡。
以城市更新提升人居環境和城市品位
積極推進城市更新行動,讓城市更優美。人心往之,城必興焉。要深入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扎實有序實施城市更新,使城市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更好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要突出特色、注重品位,積極引導各地根據各自歷史文化、風土人情、城市風貌和生活習慣建設城市,避免千城一面、千街一面、城城雷同,逐步形成高品位的城市特色。
做實做細城市體檢,讓城市更健康。城市體檢不是簡單的修修補補,而是整體性、系統性、管長遠工程。要順應城市由規模擴張轉向內涵提質的新要求,優化完善政策體系,著力解決群眾出行難、停車難、管網老化等突出問題,走出一條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鞏固提升的螺旋式上升路徑。要保障城市運行安全,提升城市韌性,切實做到“防未病、治已病”。
統籌歷史文化傳承保護,讓城市更厚重。萬物有所生,而獨知守其根。河南省擁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8座、名鎮名村19個、傳統村落274個,省級歷史文化名城15座、名鎮名村78個、傳統村落758個,歷史文化厚重深沉。要統籌好保護與發展、保護與民生、保護與利用、單體保護與整體保護的關系,加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傳統村落整體保護,延續城市歷史文脈。要促進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讓更多文化遺產活起來,彰顯城市精神,實現永續傳承。
我要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