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上海紀寧實業有限公司>>技術文章>>人血管內皮細胞的培養
一、血管內皮細胞的培養方法和特性
人和動脈不同部位、不同血管如大動脈與小動脈、毛細血管,以及靜脈血管之間存在差異,在處理這些細胞時應分別對待。血管內皮細胞形態較小,近似圓形,呈均勻排列,一般取材于人和動物的臍帶。
1.人大動脈內皮細胞培養
人大動脈內皮細胞可來自手術、病理活檢組織,也可來自尸體(需在死后24h內取材),在取材過程中應注意無菌操作。
(1)方法:小心剝除已游離的大血管外膜,置于盛有冷的磷酸鹽平衡鹽溶液平皿中反復漂洗,洗凈血管內、外面的血液和脂質,然后剪開血管,放入37℃消化液中,60min,消化結合后,用23號針頭注射器吸取消化液沖洗血管內腔,zui后收集消化液置無菌試管中,離心(1000rpm 7min)棄上清,加入含血清培養基中,使細胞重新懸并調整細胞數,接種于相應大小培養瓶或培養皿中,37℃恒溫溫箱培養,一周后內皮細胞可長成單層,呈多角形鋪成石狀排列。
(2)注意事項:①如果小于23號針頭則回收內皮細胞效果差,若針頭過大則注射器內壓大會吸入緊貼內皮細胞的平滑肌細胞,因此注意使用恰當的針頭;②人血管內皮細胞對營養條件要求高,是依賴于生長因子的一種細胞。常用的培養基為RPMI 1640,培養時添加15% FBS,15%Nu-Serum,5~20μg/ml的內皮細胞生長因子(ECGF)以及100μg/ml的肝素。改進的培養基有MCDB109培養基,市場上也有內皮細胞商品培養基,可根據需要選擇購買;③培養基中必須加入相應抗生素,zui終濃度:慶大霉素為15μg/ml,氨芐青霉素為50μg/ml,二性霉素B1~2μg/ml,二甲胺四環素1μg/ml。在48h內可以防止細胞感染,3日后還應添加慶大毒素。此方法也適用于人大靜脈內皮細胞的培養,但靜脈壁薄,操作困難,細胞容易老化。
2.高度動脈硬化的血管內皮細胞的培養動脈硬化血管內皮細胞培養,對培養基的要求同正常內皮細胞,技術關鍵是分離細胞。動脈硬化內皮細胞層混有脂肪斑化,粥樣腫脹的巨噬細胞。除去這種巨噬細胞zui有效的方法是利用內皮細胞和巨噬細胞比重的差異,通過離心的方法達到分離的目的。通常用淋巴細胞分離液,首先經消化液處理,將所得內皮細胞的沉渣放入不含血清的8mlRPMI 1640液再漂浮后,預先在另一試管加入5ml淋巴細胞分層液(比重1.0717),再將細胞輕輕加入。加完后,800xg,23℃離心30min,內皮細胞沉著于管底,巨噬細胞漂浮于上層。
3.臍帶靜脈內皮細胞培養
在嬰兒出生時立即將臍帶放置于無菌的500ml磷酸鹽溶液(PBS)中低溫保存。次日分離細胞。臍帶有一根靜脈兩根動脈,通常用內腔大靜脈。將洗凈的靜脈一端用夾子夾緊,一端注入消化液,靜置孵育片刻。然后PBS或培養液反復抽吸內腔,收集后與消化液一并離心、沉淀內皮細胞。所用培養基與大動脈內皮細胞培養基相同,臍帶靜脈內皮細胞、大動脈內皮細胞易于培養,既使不加生長因子在zui初幾代細胞也會增殖良好。
二、血管內皮細胞特性
1.血管內皮細胞重要標志
(1)第Ⅷ因子關連抗原(von willebrand factor,VWF),可以由全身所有血管內皮細胞產生,檢測這一因子主要用相應抗體。VWF有其特異性,人的VWF抗體對牛的內皮細胞沒有交叉反應。兔疫熒光間接法測定該因子,陽性細胞出現細長的熒光顆粒,在核周圍的顆粒較密,細胞邊緣顆粒較少。
(2)Weibel-Palade小體,該小體是血管內皮細胞又一特異性的標志。電子顯微鏡下,呈現0.1~0.3μm,長0.5~5μm的橢圓形棒狀結構。上述的VWF就是該小體產生的。
2.培養的大動脈內皮細胞形態
培養的內皮細胞從形態學上可分為兩類。其一,占培養內皮細胞的大部分,直徑在50~70μm,類圓形或多角形的小型細胞,這一類被稱為典型內皮細胞,呈單層鋪路石樣排列,占嬰幼兒、青少年血管內皮細胞的大部分。另一類是直徑在100~200μm的大型內皮細胞,這類細胞通常帶有兩個以上的細胞核,被稱為非典型內皮細胞。非典型內皮細胞是成人的大動脈內皮細胞,與動脈硬化和老化有關。
一般來說,血管內皮細胞隨著年齡的增加,使典型的內皮細胞慢慢地轉變為非典型內皮細胞;年齡越大,非典型的內皮細胞含量越高。細胞生長方面,動脈內皮細胞比靜脈內皮細胞增殖能力強,嬰幼兒血管內皮細胞比成人或高齡者內皮細胞生長能力強,體外培養的這兩種細胞與對照組細胞間存在顯著差異。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