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工業4.0東風 博世智能轉型在中國實現雙贏
近日,博世在上海召開了以“創享互聯”為主題的2017新聞發布會,公布了其2016年財報情況、其各業務板塊的發展情況以及公司未來發展戰略。
2016年博世的銷售業績表現搶眼,銷售額達到了731億歐元,實現了3.6%的增長,根據匯率調整,則達到了5.5%。亞太地區是博世增長zui快的市場,貢獻了其銷售的28%。亞太地區之所以表現強勁,主要是因為中國市場表現。借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東風,博世中國市場的銷售收入在2016年上升了19%,達到了915億人民幣,獲得巨大的成功。
那么,博世是如何把握住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機遇,從而在中國市場走出一條穩健的發展之路呢?在本次發布會上,博世中國總裁陳玉東博士對此進行了詳細的闡釋。
原來在工業4.0方面,不管是還是在中國,博世都是非?;钴S的參與者。作為一家從事汽車與智能交通技術、工業技術、消費品和能源及建筑技術的德國企業,博世是工業4.0平臺zui早的發起者之一。同時,博世也是zui早參與了美國互聯網聯盟的歐洲公司之一。
2015年,中國政府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這一制造強國戰略,與博世的發展規劃一拍即合。博世開始和中國*,和中國政府進行合作,大力支持中國的制造行業。歷時兩年,博世于今年3月完成和*合作的工業4.0推進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研究報告。報告對中國制造業的發展現狀做出了系統的研究,并對德國工業4.0的途徑做出了客觀評價。
對于博世來講,其一方面是工業4.0技術提供方,同時也是工業4.0解決方案的使用者。從使用者的角度來說,博世在工業4.0領域有著相當豐富的知識和寶貴的經驗,在其下屬的工廠就可以找到不同的工業應用。另外,博世也提供傳感器,包括軟件、設備等,現在已經實施了14個工業4.0的項目,有著不同的工業制造目標。今年3月博世和中國*共同發起的工業4.0研究報告,致力于通過分享德國工業4.0的經驗,助力中國制造行業的轉型、升級。
工業4.0是否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一些中小企業來講成本是否會太高?很多企業家和業內人士道出了心中的疑慮。相信大家在看過博世和中國*做的工業4.0研究報告之后,這些疑慮便會打消。報告本身是兩指厚的一本書,做得非常詳細,也發表了《摘要》。整個報告,把中國工業行業很多現狀做了概括,對國家實現“中國制造2025”策略進行了政策性建議。博世認為,“中國制造2025”整個戰略,并不是要把現在的工廠拆掉,革命性的來重新做,而是本著“每天進步一點點”,對工廠逐步的改造升級。博世提供了一些解決方案,非常簡單,也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你是做機床管理的,你知道,非常忙的時候不希望機床停下來,希望人停機器不停,一直轉動,人可以三班倒。機器每天停三小時,對運營者來說就是很大的損失。蘇州工廠出了一件套件,這個套件可以很簡單的運用于機床關鍵部位,監測機床振動情況,這些信號通過我們的軟件、套件,可以快速實現機床狀況的監控,使機床能夠保持健康的、有效的工作狀態。同時,當根據算法預測到機床可能會出現問題時,會主動提醒維修人員進行更換其中的零部件,包括什么時候需要更換都可以掌握。這個投資不是很大,但對工廠來說是行之有效的辦法。
總結來講,博世認為工業4.0還是以提率為目的,以人為中心,來做一些技術上的演進、變革,使我們的工廠更具有競爭性。
正如上文所說,在工業4.0方面,博世有很多的經驗。中國是一個制造大國,在中國市場有大量處于工業1.0、2.0、3.0的不同階段的公司,此時需求更多的自動化,到下一步,可能需要的是精益生產的系統等等。像博世的生產系統,也就是精益系統,是工業4.0的基礎,只有先把基礎概念做好,然后才能做互聯化。在自己的工廠,博世取得了很大的進展,也可以幫助中國的制造業在這方面進行改造升級,當前已有非常多的相關項目在做。當然,不可能一下子完成所有的事情,博世采取的是“一步一步走”的辦法,一步一步的增加這方面的資源,幫助中國的制造業逐步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