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90年代,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得到高速發展。成為*二電線電纜生產大國。行業的發展又形成了下列問題:
電線電纜企業數量多而規模小,國有企業在行業中失去了主導地位。1988年上海電纜研究所進行行業調查時,原國家定點的國有企業占整個行業產值的48%,而現在集體企業、股份合作企業、外商及港、澳、臺投資企業等新興企業已在行業中占主導地位。
行業產品結構有所變化。繞組線、電氣裝備用電線電纜所占比例有所下降,電力電纜、通信電纜比例有所上升。這一變化與我國電力及通信事業迅速發展有關,預計今后這種趨勢仍將繼續。
我國電線電纜行業與*企業相比,在管理水平、工藝水平、技術含量、產品質量等方面還有較大差距,設備利用率低。我國電線電纜設備利用率平均在30%左右,國家設備利用率一般在70%是正常的。
行業勞動生產率低。盡管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大量進口了生產設備,使行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但是與國外的差距仍然很大。如我國電線電纜行業人均銷售額僅是日本同行的10%~20%。
產品結構不合理。在我國電線電纜產品中,技術含量低的產品比重過大,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比重過小,產品結構不合理。
材料投入產出率低。我國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材料消耗浪費很嚴重,使得投入產出率很低。
管理落后、生產周期長。我國電線電纜行業的流動資金周轉次數不到兩次,遠遠低于國外9~11次。
科研薄弱,企業創新體系的建立進展緩慢。創新體系尚未形成。
市場意識有待進一步增強。目前行業各廠,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僅僅從生產導向轉變到銷售導向,尚未做到市場導向。國外大企業都在市場開發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突出市場導向作用。
隨著“十一五”計劃的實施,我國電線電纜行業將得到較好的發展。特別是加大基礎設施的建設、交通、能源、通信以及住宅、汽車、家電的發展給電線電纜行業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十一五”期間我國電線電纜將以8%~9%的速度發展,2010年電力電纜產量將達到550萬公里,通訊電纜將達到5000萬公里,鋼芯鋁絞線將達到11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