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城市在線】近年來,合肥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決扛起生態文明建設政治責任,持之以恒“保生態、建生態、營生態”,推動生態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順勢而為——釋放生態存量,擦亮巢湖“最好名片”
清水入湖、水草豐茂,飛鳥云集、魚翔淺底。這是今天的巢湖。
2020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徽考察時強調,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寶貝,是合肥最美麗動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態濕地保護好,讓巢湖成為合肥最好的名片。
為打造巢湖這張“最好名片”,合肥始終堅持自然恢復與人工修復相結合的原則,點線面結合、內外源統籌,全流域、全方位、全過程實施水污染防治。聚焦生態環境、水系、水質、水量等濕地保護核心問題,創新湖泊治理模式,采取生態補水、退耕還濕、植被恢復、移民搬遷等一系列措施,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37條主要入湖河流、河口及灘涂濕地為重點,規劃建設總面積100平方公里,投資近60億元的環巢湖十大濕地,串起一條緊緊圍繞著巢湖的“翡翠項鏈”,筑起保護巢湖的天然生態屏障。2022年6月,第二批國際濕地城市名單揭曉,在璀璨“翡翠項鏈”的加持下,合肥成功入選,成為全球43個“國際濕地城市”之一。
自十大濕地建設工程實施以來,環巢湖濕地生態功能持續提升,建設與管理成效逐步顯現。十大濕地蓄洪量達2.3億立方米,年凈化巢湖水體能力達2億噸,充分發揮入湖河水的“過濾器”作用,有效攔截入湖污染。其中,十五里河濕地主要指標氨氮、總磷污染物削減率平均約為20%—30%,溶解氧濃度平均提高約20%。十八聯圩濕地項目使進水氨氮由每升6-7毫克降至2-3毫克,總磷由每升0.5-0.6毫克降至0.2-0.3毫克。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環巢湖十大濕地維管束植物達656種,鳥類358種,其中國家級保護鳥類59種,IUCN受脅鳥類16種。越來越多珍稀鳥類選擇在巢湖越冬、棲息,“鳥中大熊貓”青頭潛鴨、素有“國寶”之稱的東方白鸛、“紅腿娘子”黑翅長腳鷸等陸續現身巢湖濕地,且數量逐年增加。
“三面青山一面湖”照進現實,巢湖周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畫卷徐徐鋪展,生態紅利讓綠色發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應勢而謀——激活綠色增量,助推EOD“反哺效應”
滿坡的綠植和花草,已掩蓋了想象中露天礬礦的“殘垣斷壁”,這是合肥廬南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礬礦治理區生態修復現場。
近年來,合肥以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為基礎,致力于將“生態創傷”蛻變成“綠色增長極”,指導區域找準綜合開發載體,謀劃特色產業運營,采取產業鏈延伸、聯合經營、組合開發等方式,統籌推進公益性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收益較好的關聯產業有效融合,加快實現生態環境資源化、產業發展綠色化,助推EOD項目“反哺效應”。全市共計謀劃13個EOD項目,其中廬江縣冶父山廢棄礦山修復與特色體育及地質公園產業開發(EOD)模式項目成功入選生態環境部環保金融支持項目庫。
合肥市抓住長江大保護、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契機,以生態環境質量高水平保護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為最終目的,以廬江縣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獨特的鄉土資源為基礎,以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理論支撐,遵循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整體策略,針對農村污水集中收集率低、圩區退水水質差、廢棄礦山生態受損、礦區遺留污染重四個突出環境問題,將生態環境治理與關聯產業項目一體化實施,產業收入反哺生態環境治理投入。預計到2025年,區域主要廢棄礦山修復率提升7%,大型調水運河主要支流水體穩定達到或優于Ⅲ類,省級旅游度假區周邊農村污水收集率達到100%,運河兩岸圩區退水凈化率達到50%。全縣精品民宿房間增加450%,鄉村景觀大幅提升,鄉村居民收入顯著提升。打造中國東部地區最大規模礦山特色旅游目的地,建成長三角知名的多系列研學和多品種特色農林觀光旅游區,形成藝術文化-自然探索-極限運動-地球科學-農業生產的多系列研學旅游基地,構建稻-荷-茶-油-竹多品種特色農林觀光旅游區。
初秋時節,站在高處放眼望去,只見此前廢棄礦山陡峭的巖壁已被整理成階梯狀,山坳土地里綠意蔥蘢,在陽光的照射下迸發出勃勃生機。“靠山吃山”有了“新吃法”,礦山特色旅游目的地、三產融合式鄉村振興生態產業體系、長三角知名的多系列研學旅游和多品種特色農林觀光旅游區四大產出躍然紙上,一條“流域山水一體化治理與修復+全域旅游與鄉村振興”現代化產業之路已然鋪陳,復制推廣指日可待。
乘勢而起——實現資源變量,增強城市“心肺功能”
十年以前,這里是合肥連接全球的空港門戶;十年之后,這里的綠色天地是城市中央公園,是“安徽之窗、省會之心、城市之肺”。
合肥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以舉辦第十四屆中國(合肥)國際園林博覽會為契機,因地制宜建設“省會綠心”駱崗中央公園,把城市最好地塊讓給生態、讓給市民。充分尊重園區地理風貌和自然稟賦,完整保留了長3000米、寬200米的機場跑道,改造為百姓活動大舞臺,為千萬群眾留住城市記憶。跑道兩側成為一望無際的草坪綠地,全向信標臺擎天而立,與舊址相比,不僅長高長壯,而且充滿科技時尚感。園區建設不砍一棵大樹、不外運一方土,用好園區內原有生態資源,鄉土樹種占比超80%。建筑以留為主,改、拆、移為輔,為老建筑注入新潮新意,大機庫、小機庫、維修車庫、辦公樓、宿舍、禮堂,變成了藝術廳、婚禮殿堂、城市展廳。
在中心城區建園,不收門票,免費對市民開放,這在歷屆園博會歷史上尚屬首次。整個駱崗公園沒有實體圍墻,旨在搭建群眾休閑游樂、企業展現價值的精彩平臺,實現園區可進可親,美景可看可賞。運用智慧運營管理平臺,配置智慧導覽、智慧體育、智慧科教等,引入無人駕駛、無人安防、智慧燈桿等。園博會還提高了人文成色,策劃演出、賽事、游玩等33項文藝活動,開展“百名徽匠進園博”“百項黑科技進園博”等系列主題活動。
駱崗中央公園12.7平方公里的熱土,從離城市中心最近的國際機場,向開闊通透的城市中央公園轉變,在省城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間,融入一大片旖旎的觀景視野、休閑空間。這里藍綠空間占實際可規劃用地比例超過了90%,公園綠地面積達到了11.45平方公里,10多萬株喬灌木將把這里裝扮得郁郁蔥蔥,已然成為旅游目的地、市民會客廳、文藝大舞臺、兒童游樂園,實現了市民家門口“探綠”的期待,人民群眾的“幸福綠地”呼之欲出。
征程萬里風正勁,重任千鈞再奮蹄。合肥市將堅持圍繞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始終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保護良性互動,拓展“兩山”轉化路徑,錨定目標、齊心協力、真抓實干、攻堅克難,以“生態”之筆,描摹“兩山”鮮明底色,以實際行動和有效作為不斷向歷史和人民交出生態文明建設的優異答卷,讓綠色成為合肥發展宏圖中最動人的色彩。
來源:合肥市生態環境局
編輯:合肥市環境宣傳教育信息中心
原標題:以“生態”之筆,描摹“兩山”鮮明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