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中擁有特殊的微生物菌群,但這些微生物菌群是否會在母乳喂養的嬰兒體內播下種子并通過母乳喂養的方式進行改變,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們就通過對對母乳和母乳喂養的嬰兒的糞便進行測序,揭示了母乳中微生物菌群的共現及母乳喂養方式對嬰兒機體健康的影響。
文章中,研究者通過對收集的877份母乳樣本(3個月時)、702份3月齡嬰兒糞便和742份1歲齡嬰兒糞便進行了16S rRNA測序分析,同時他們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重點關注了母乳的*性、持續時間和母親的喂養方式等,微生物組的測定則包括多樣性指標和組成的測定,此外,在配對研究中,研究人員還將3個月和1歲齡的嬰兒糞便樣本與3個月的母乳進行配對,這就能使得研究者分析母乳和嬰兒腸道中特殊菌群ASVs的共存情況,此外,豐富的協變量數據也能允許通過母源性的孕前BMI、妊娠期體重增加、分娩方式、抗生素、胎次和母乳中寡糖的濃度來調整模型。
研究者表示,純母乳喂養至少3個月的嬰兒在3個月時,其腸道菌群的多樣性較低,到12個月時就會急劇增加,而非純母乳喂養的嬰兒在3個月時就已經攜帶了多樣性較高的腸道菌群了,母乳喂養的*性也與3個月時嬰兒機體腸道微生物的總體組成有關,包括雙歧桿菌等菌群的豐度較高;盡管較高多樣性的腸道菌群被認為對成年人機體健康有益,而嬰兒腸道菌群則多樣性較低,且以雙歧桿菌為主,這或許有助于預防機會病原體的定植,嬰兒期早期(3個月前)較高的腸道菌群多樣性往往與后期其較高的BMI指數有關,這或許就提示,腸道菌群過早的多樣性或與個體后期代謝性疾病發生存在一定關聯。
隨后研究人員深入分析了是否在3個月時的母乳中收集的微生物菌群會在嬰兒腸道中播種,母乳和嬰兒腸道中總體的細菌組成彼此之間或許存在較大差異,而且在所有母親體內或許也并不存在一種普遍的核心母乳微生物組;然而特定的細菌確實是共存的,包括鏈球菌(61%的共享配對)、韋榮球菌屬(36%)、葡萄球菌(31%)和雙歧桿菌(27%),有意思的是,嬰兒的喂養方式或會影響母乳-腸道中菌群的共存,直接喂養方式會共享更多的ASVs菌群,包括鏈球菌和雙歧桿菌等,先關研究結果就支持了母乳中細菌菌群會垂直傳播進入到嬰兒腸道中的假設,而這一過程或許會被母乳儲存等其它方式所打斷。
隨后研究人員通過研究確定是否母乳中特定的菌群會影響嬰兒腸道中總體的微生物組成,研究者分析了13種常見的菌群,包括鏈球菌和雙歧桿菌在內的13種菌群與3月齡大的嬰兒腸道中的微生物菌群直接相關。值得注意的是,盡管母乳喂養的模式會影響著13種共享的母乳-腸道菌群的異質性,但其與嬰兒腸道微生物菌群的整體組成似乎無關,研究結果表明,抽吸母乳或對母乳進行儲存或許并不會對嬰兒腸道菌群的發育產生重大影響,這與剖腹產、抗生素使用和非母乳喂養或許一樣,此外,母乳喂養的特異性、持續時間和喂養模式與微生物菌群特性之間的關聯或許還會受到社會經濟或生活方式因素的而影響。
在這篇文章中,研究人員深入揭示了母乳中的細菌是否會在嬰兒腸道中播種,以及母乳喂養的*性、持續時間和喂養模式是否會影響細菌群落的定植過程,此前研究人員揭示了母乳泵式喂養(吸奶器吸出來用奶瓶喂養)與母乳中細菌組成之間的相關性,這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母乳泵式喂養或會改變嬰兒腸道中特定的母乳菌群,但與嬰兒總體腸道菌群的組成或許并無關聯,泵奶或許并不會否定母乳的益處,但,母乳-腸道菌群的共享似乎確實會發生,同時也能夠幫助解釋嬰兒腸道菌群的組成作為已經確定的決定因素的相似百分比的變化。
研究者表示,潛在的垂直傳播的母乳菌群包括雙歧桿菌屬、鏈球菌屬等,但這些菌群的來源和功能仍然是一個謎,后期研究人員還需要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來理解嬰兒口腔中的細菌對已經觀察到的母乳-腸道菌群共存的貢獻,是否這種關聯性終會與嬰兒后期的健康有關,還需要科學家們后期進行更為深入的研究才能夠確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