顱腦外傷(TBI)是致殘的主要原因,也是早發性癡呆的危險因素。特征是身體受到損傷,緊接著是補體驅動的神經炎癥。補體是先天免疫系統的一部分,在大腦和整個身體中均起作用,可增強人體抵抗病原體,促進炎癥和清除受損細胞的能力。補體在大腦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無論它是否受到感染或受傷,都影響著大腦的發育和突觸的形成。
在TBI中,補體誘導的炎癥在受傷后數周內一定程度上決定了患者結局。然而,需要更多的研究來確定補體系統在顱腦損傷后神經變性中的作用,特別是在TBI的長期慢性階段。此外,對TBI患者的治療僅限于受傷后的急性期,因為最初的侮辱與慢性神經退行性變及隨后數月和數年的認知能力下降之間的知之甚少。
“對TBI中不同療法進行研究的絕大多數研究都在急性發作后數小時內用急性療法完成。我們的研究意義重大,因為我們要在TBI后兩個月開始進行治療。”
為了更全面地了解補體和慢性TBI的時機,作者首先研究了人體對受損部位的反應。他們發現某些稱為小膠質細胞的腦細胞破壞了以補體為特征的神經突觸。這個過程減少了大腦中突觸的總數和密度。此外,他們報告了一次TBI損傷后長達三個月的持續補體激活,并在整個大腦區域擴大了神經炎癥。這種炎癥反應促進突觸的退化,并預示著進行性認知功能下降。
研究人員隨后研究了阻斷補體的治療作用。他們使用了一種補體抑制劑,該抑制劑專門針對補體激活和腦細胞損傷的部位。抑制補體中斷了腦細胞功能的下降,并在評估空間學習和記憶的任務上逆轉了精神損失,即使抑制劑的給藥被推遲到受傷后兩個月也是如此。
文章作者湯姆林森說:“我們方法的一大優勢是我們不會系統地抑制補體活性。采用急性療法并不是什么大問題,但系統地用補體抑制劑長期治療患者并不是選擇,因為補體還有其他重要作用,包括從宿主防御到控制穩態和再生機制等。”
迄今為止,臨床前模型中的治療研究幾乎*集中在TBI的急性治療上。有了對TBI病理學的新見解,湯姆林森小組建議,損傷的所有階段,包括慢性時間點,都可能對治療方法有反應,特別是那些涉及補體抑制的治療方法。
這些發現至關重要,因為康復干預是TBI改善認知和運動功能可用管理策略。此外,累積證據表明,康復可能會加快康復速度,但不會改變長期結果